汕尾港
汕尾港汕尾港(汕尾港)汕尾港位于粤东红海湾,汕尾城区西南边。汕尾港面面积达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公里,主航道水深近十米,载重千吨的轮船可在该港自由进出。是一座集渔业、商业、军事于一体、以渔业为主的综合性港口。
目录地理位置及环境资源航运交通汕尾港的历史收缩展开地理位置及环境汕尾港位于红海湾东北角,口门向西北,水域宽阔,水位较深,东距汕头港119海里,西距香港81海里。该港形成于18世纪40年代,属泻湖型港口,港池在泻湖的咽喉部,整个港区由泻湖(品清湖)、港池、港门外3部分组成,海岸线12.6千米,面积37平方千米(其中泻湖22平方千米,港池3平方千米,港门外12平方千米)。汕尾港是对外开放口岸,是红海湾之滨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它距香港81海里,得天独厚,渔场辽阔,海产资源丰富;海运业蓬勃发展,海滨景色优美,有适易游泳的浅水海滩;它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风港,台风来临时,众多船只云集在此避风,形成“千帆待发”之势,好不壮观!汕尾港是全国六大特等渔港之一,是70年前本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择建南方大港的基地。游览汕尾海滨风光,食海鲜海味,一览生产过程,颇有情趣。汕尾港东南面是与汕尾港隔海相望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北面是一条长1850米、宽85米、高4.11米的“沙舌”,就象一座“海上长城”。
资源创汇渔业和出口原盐,是汕尾两大重要资源,历来在省内占有重要性位置。它是广东省最大盐场生产和原盐出口基地。汕尾港海产品种繁多,其中有马鲛、鲳鱼、石斑、鱿鱼、鲍鱼、龙虾、对虾、牡蛎、膏蟹等多种优质、高值海鲜以及红蓠、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等多种优质藻类。汕尾港还是一个重要海运口岸。
航运交通港口位置及交通
:汕尾港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红海湾内,地处汕头港至珠江口的中部,属广东省汕尾市辖境,历来是粤东地区的重要外贸口岸和内陆物资的集散地.汕尾有27公里公路干线直达海丰县城,并与广汕公路相通,每天有客运班车通往广州、深圳、汕头、流沙、潮安、惠州、海陆丰等地,运洋海鲜等货物的专车,当天直达香港。由海路可通往国内外各港口。汕尾至香港仅78海里,有客运航班相通每两天一个来回航次。早在1901年就有香港济和公司货轮通航,1986年汕尾港恢复了客轮通航。现港内有大小码头10多座,能泊船2千艘,其中千吨停泊码头有4个。港内设有一对红色的进航灯和一对导航灯,与广州、香港、汕头等地来往越来越频繁,海运业不断发展。
游艇
汕尾港现有私人开办的汕尾渔区夜游和江牡岛、龟龄岛、遮浪岩岛一日游等游览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到汕尾市视察时,豪兴乘游艇观赏汕尾海上风光,并在艇上题词留念。这为海内外游客拈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旅游好去处。
汕尾港的历史汕尾港形成之后,很快就成为粤东著名的渔港、商港和商品交贸中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立的石碑记载,“汕尾一镇,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区会也”,当时汕尾港的繁荣景象由此略见一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香港至和公司货轮始与汕尾通航,民国三年(1914年),已有客轮和货轮定期航行于汕尾与香港、广州和汕头等口岸之间。清末民初,外埠商人在汕尾经商的已达百余家,其中较大的商号还在本埠及汕头、香港、广州、泉州、上海等地设置电台,联庄经营,这时的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渔民占半),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被誉为“小香港”。民国初年,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邑人陈炯明修筑公路直通汕尾坎下城,于此开设兵工厂;广东军政府总参议长廖仲恺等军政要员,乘“永丰”舰视察汕尾。民国八年(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中,把汕尾列入“建设沿海商埠及渔港”的范围。大革命时期的1927年,海丰县在汕尾置镇级市,汕尾市苏维埃政府的旧址就在现在二马路中段的97、99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东省政府还批准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迁设汕尾,校址就在现在的汕尾中学。
原文标题:汕尾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cyjhw.com/news/15284.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永洁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