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onghou
拨奏弦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有卧式和竖式两种。
卧式箜篌仅卧箜篌一种。初名空侯、坎侯。起源说法不一。《世本·作篇》云:“空侯,空国侯所造。”《史记》上记载是太帝时由五十弦瑟演变而成。《风俗通》则认为卧箜篌由汉武帝时乐人侯调(一作侯晖)所造。今有人认为,初期的卧箜篌与琴、瑟、筝、筑等是同一种乐器,其形如瑟而小。柱如琵琶。7弦10余柱;也有4、5、6、9弦的。有大、小之分。以竹为身,以木拨弹。初用于雅乐,汉代用于清商乐。隋代用于燕乐,并逐渐流行于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宋代失传。晋时传入朝鲜,今朝鲜所流传的6弦16柱玄琴的前身就是卧箜篌。约在唐代传入日本,在日本正仓院内曾存有唐传卧箜篌。
竖式箜篌分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两种。
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立箜篌、竖头箜篌。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汉时(一说为东晋初年)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体曲长,有大小之分。大的竖抱于怀,两手弹弦;小的左手执器,右手弹弦。后汉时为22弦(一作23弦);后有14、20、24、25弦。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铜弦。后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昌、高丽诸乐。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宋时用于教坊,《东京梦华录》记载:“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明朝亦用于宫廷,《明会典·大乐制度》记载:“箜篌八把,用梓木为身,阔五寸,厚六寸,直长四尺八寸。……系二十弦。”约于六朝末传入朝鲜,后经百济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内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传23弦竖箜篌的残器。历代演奏能手不少,其中尤以唐朝的李凭为最著名,诗人李贺、杨巨源等曾听过他的演奏,并赋诗赞美。
凤首箜篌原是印度弓型竖琴维纳,约于东晋初经天竺传入中原地区。曲颈,颈上有轸。隋唐时用于天竺、高昌、高丽、骠国等乐。《新唐书·骠传》云:“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条,轸有鼍首。”这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为“桑高”;《元史·礼乐志》亦有记载,约于明末在中国失传。
参考文章箜篌的由来美术与音乐原文标题:箜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cyjhw.com/news/1631.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永洁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