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介绍(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又称紫禁城,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后沈阳故宫作为其扩展项目于2004年也被列入其中,目前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称为明清故宫。
沈阳故宫
紫禁城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恒、四象和二十八星宿。
三恒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紫微垣居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
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人间的紫宫。
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故宫又被叫做紫禁城。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定都于南京,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
38年后,即公元1406年,永乐皇帝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同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
直至公元1420年(永乐18年)建成。
该宫殿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有四道大门,其中午门为正门,平面为凹形。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会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余下三道大门位: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
外朝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
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一条南北纵观的建筑群。
不过要讲起故宫的三大殿,首先还是得从午门说起。
午门
提起午门,大家可能会想起“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这句话。
但其实午门前并未斩过人。
这里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
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处罚地点在午门外御路西墀之下。
在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打。
后来逐渐演变成真打,不是发生伤人致死的事件,其中有两次廷杖轰动朝野。
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91),正德皇帝朱厚照腰刀江南选美,群臣阻谏,正德皇帝不但不听,还将劝谏大臣处以廷杖之刑,一次被打158人、死15人;另一次是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事件,廷杖大臣134、死17人。
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
太和门广场
穿过午门,这就来到了故宫中的太和门广场。
而在太和门广场内,内金水河尤为瞩目。
在其上边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即内金水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
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东向,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
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最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全长2100米。
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宫中营造用水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之中不失秀美。
穿过过金水桥,这片广场曾经是明代皇帝玉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这个“御门”即指太和门,即前朝的正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
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到百日,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朱棣曾在此御门听政,处理国家朝政。
清朝入关后,清世祖福临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太和门举行的。
太和门东庑中间的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门叫熙和门。
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六合”。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分别为昭德门和贞度门。
过了太和门,这就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
太和殿广场
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
中间御路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
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
而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
在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皇帝登基、大婚、万寿这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大朝礼。
太和殿的台基由汉白玉雕砌的三层高台基构建而成。
台基高8.13米,台边缘高7.12米,三层台基间,分列着18尊鼎式香炉。
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些小龙头实际上是大殿的排水系统。
太和殿
在三层台基之上的太和殿,他是明清紫禁城的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嘉靖年间重建后改称皇极殿。
清初顺治年间改称太和殿,康熙年间又两次大规模改造,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殿高35.05米,面积约2377平方米。
它是紫禁城乃至全国现存的最高、最大、最尊贵的宫殿,也是现存的中国宫殿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在清、明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
屋顶
太和殿屋顶是采用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
屋顶正脊上两头的这两大琉璃构件叫大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的意思。
除了装饰性,它的使用功能是密合殿顶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
这两个大吻高3.4米,宽2.68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是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吻。
太和殿殿顶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镶有琉璃帽钉两排,垂脊上还有10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钱是骑凤仙人。
脊兽和帽钉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性,他们起着固定屋顶琉璃瓦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脊兽的数量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不同,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太和殿的脊兽共有10只,全国只有故宫的太和殿是这样。
此外,太和殿装饰用的彩绘也是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
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鎏金宝顶。
中和殿在明朝初年称为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
在明清两代,凡遇到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内阁、内大臣、都察院、翰林院官员及侍卫人员的朝贺。
如果遇到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太庙、社稷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等重大几点的时候,皇帝还要提前一天在中和殿阅览祝文,检查种子和农具。
保和殿
保和殿作为三大殿的最后一殿,它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明初永乐年间这里叫做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
保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意思是统治者应保持天人合一,维护万物平衡。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是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
清朝的时候,每逢除夕,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宴请外藩王公。
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到了乾隆皇帝以后,保和殿又多了一个用途,成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地方。
内廷
跨过乾清门,就进入了内廷。
内廷的中心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乾清宫
乾清宫是紫禁城后廷的主要建筑,是明朝至康熙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到雍正年间将皇帝住所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改到养心殿,但这里仍然是举行一些重要活动的地方,像皇帝死后停灵,皇帝每年举行的宴会,包括正月十五的灯宴都在这儿举行。
乾清宫的建筑规制以及殿外的陈设大都与太和殿相似,也是重檐庑殿顶,殿前也设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只是殿顶上的垂脊兽数量少了,只有9个。
坤宁宫
坤宁宫是明朝至雍正时期皇后的寝宫
“坤”是地的意思,“宁”是宁静、安宁之意,寓意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该有大地一样安忍不动的胸怀。
明代的皇后都住在这里,清雍正皇帝以后坤宁宫不再是皇后的住所,东暧阁成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婚后,皇后会搬到东西六宫中的某一宫居住。
坤宁宫的作用因此发生了变化,西部大殿改为萨满教的祭神场所。
交泰殿
乾清宫、坤宁宫之间的宫殿是交泰殿,取自“天地交合,安康交合,安康美满”之意。
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紫禁城,当时内廷部分并没有交泰殿。
到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对北京的宫殿坛庙进行了许多的改造,此间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加建了交泰殿。
交泰殿是皇后的正宫,逢年过节,皇后都在交泰殿接受嫔妃、命妇的朝贺。
御花园
穿过坤宁宫后则是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只有1.2万平方米,是紫禁城面积的1.5%,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
花园北为顺贞门,东南为琼苑东门,西南为琼苑西门。
故宫博物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北京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北京故宫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它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美国白宫齐名并居首位。
如今它已经600岁高龄,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它,把它平安的交给下一个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