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蒙和希特伦(弗莱蒙与希特伦在线观看)
本文由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王棵锁译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全文共三万余字。由于推送篇幅所限,将分为三部分发出,此为第三部分。
往期回顾:
丹麦电影简史上
丹麦电影简史中
译者按:
本文将按照年代顺序,详细论述丹麦电影史上每十年间的主要影片、主导趋势与类型、电影创作者以及这些电影产生的政治语境与机构体系架构。“丹麦电影史”涵盖了丹麦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逃避现实到直面社会现实,从家庭情节喜剧到道格玛(dogme)运动,从主流到先锋,从动作片到纪录片在内的详尽历史,是对1890年代至今(2010年)丹麦电影发展演变的整体概览。
本文译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根据丹尼尔·桑德斯(danielsanders)的英译版译出。原作者为彼得·谢普澜(peterschepelern,1945-),哥本哈根大学电影与媒介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斯堪的纳维亚电影、电视文化、道格玛95和拉斯·冯·提尔电影等,主要学术成果有《叙事电影》(1972)、《丹麦电影》(1980)、《商业实践与批评理论中的电影类型》(1981)、《艺术元素: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世界》(1997)、《百年丹麦电影》(2001,合著)等。
丹麦电影史第九节(1990-1999):
道格玛95宣言与新浪潮创作
政府推行的“50/50计划”获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1990年代喜剧电影的盛行。到90年代中期,一批新晋导演和演员掀起了一股创作浪潮。拉斯·冯·提尔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声誉,而道格玛学派令丹麦电影备受国际电影界瞩目。出品了《欧洲特快列车》(zentropa,1991)和许多道格玛电影的电影公司联合其它一些小公司在电影城(filmcity)安营扎寨。按照《1997年电影法》规定,丹麦电影学会进行重组,而电影检查制度被彻底废除。
01
1990年代的故事长片:喜剧与主流电影
进入1990年代,一批喜剧片的流行表明电影管理机构推行的“50/50计划”的确成效显著。第一个吃螃蟹的制片人是勒涅·格罗斯滕(regnergrasten),乘着新政策的东风,他推出了广受欢迎的家庭伦理题材影片“克拉姆一家”系列(krummerne,第一部上映于1991年)。这些影片沿袭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家庭剧——如《四子之父》(fartilfire,1953)和《老舅难当》(minsøstersbørn,1966)等——的典型风格,商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更精准地捕捉到时代风气的是青春喜剧片。《初恋情人》(kærlighedvedførstehik,1999)一炮走红,引领了“安雅与维克多”(anja&viktor)系列故事的风潮。格罗斯滕还监制了更具创作野心的作品,如彼得·施罗德(peterschrøder)的《被偷走的春天》(detforsømteforår,1991),影片改编自汉斯·莎菲(hansscherfig)的校园讽刺小说;以及根据记者里斯·诺加德(lisenørgaard)的回忆录改编的《只是一个女孩》(kunenpige,1995)。
成长题材电影,如比格尔·拉尔森(birgerlarsen)的《北极熊的舞蹈》(ladisbjørnenedanse,1990),埃迪·托马斯·彼得森(eddiethomaspetersen)的《春潮》(springflod,1990)关注青春和成长话题。也有主题更宏大的影片,如索伦·克拉-雅各布森的《圣彼得里的男孩》(drengenefrasanktpetri,1991),讲述了德国占领期间年轻孩子们抵抗侵略者的动人故事。马尔姆洛斯的《爱之痛》(kærlighedenssmerte,1992),展现了一位年轻女性的心路历程。
奥勒·博内代尔(olebornedal)的恐怖片《夜巡》(nattevagten,1994)的主题也是青春。影片摄影师为丹·劳斯特森(danlaustsen),它打破了传统丹麦电影中温和故事讲述手法,代之以强烈的娱乐倾向,这要归功于对好莱坞式的戏剧法则和类型意识的师法。另一方面,埃里克·克劳森(erikclausen)的《离开水的鱼》(defrigjorte,1993),重点表现日常生活中失业对丹麦人自尊所产生的毁灭性影响。
奥勒·博内代尔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这一时期,较早成名的新导演有:罗勒·莎菲(lonescherfig)的苦乐参半的喜剧《生日之旅》(kajsfødselsdag,1990),苏姗妮·比耶尔(susannebier)的家庭伦理剧《离家的弗洛伊德》(freudflyttarhemifrån,1991)。随后,两位导演都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比耶尔拍摄了浪漫喜剧片《并世无两》(deneneste,1999),影片售出了843284张电影票,成为票房最成功的新丹麦电影。莎菲则拍出了一部道格玛风格电影《意大利语初级课程》(italienskforbegyndere,2000),同样也是一部浪漫喜剧,约有820000位观众看过本片,影片也在国外广泛发行。
苏姗妮·比耶尔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还需提到的导演有:迈克尔·维克(michaelwikke)和斯蒂恩·拉斯穆森(steenrasmussen)的《俄罗斯披萨布鲁斯》(1992年),默顿·亨里克森(mortenhenriksen)的战争电影《裸树》(denøgnetræer,1991),影片改编自塔什·斯寇-汉森(tageskou-hansen)的小说,他的另一部影片《催眠师的第五个冬季》(magnetisørensfemtevinter,1999)也改编自柏尔·奥勒夫·因奎斯特(perolovenquist)的小说。
在儿童电影中,彼得·弗林特(peterflinth)的中世纪题材影片《鹰之眼》(ørnensøje,1997)精彩地描绘了一个历史冒险故事。动画电影则有詹尼克·哈斯楚普的《鸟之战》(fuglekrigenikanøfleskoven,1990),编剧本特·霍勒(benthaller)讲述了一个关于暴政和团结为主题的鸟类寓言;奎斯特·穆勒和施蒂芬·费德马克拍摄了带有迪斯尼风格特征的影片《丛林杰克》(jungledyret,1993年)。还有约尔根·韦斯特加德的融合了真人表演和木偶的影片《聚光灯下的斯努克斯》(snøvsen,1992),以本尼·安德森的儿童读物为蓝本。
02
向国际进军:比利·奥古斯特和拉斯·冯·提尔
比利·奥古斯特在获得奥斯卡奖后离开了丹麦。起初,他拍摄了瑞典语对白片《善意的背叛》(dengodaviljan,1992)以及同名迷你电视剧,影片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以他父母的婚姻为原型的剧本,本片为他赢得了第二枚金棕榈奖杯。随后,他开始了跨国制作,拍摄了根据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小说《幽灵之家》改编而成的影片《灵魂庄园》(thehouseofthespirits,1993),以及《冰雪疑云》(frøkensmillasfornemmelseforsne,1997),其编剧为彼得·霍尔(peterhøgh),两部影片的制片人均为德国人贝恩德·艾兴格(berndeichinger)。比利·奥古斯特还改编了不朽经典,拍摄了美国版的《悲惨世界》(1998)。
《冰雪疑云》海报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拉斯·冯·提尔拍完欧洲三部曲的终结篇——视觉方面锐意创新的情节剧《欧洲特快列车》(1991,影片的摄影师是亨宁·本特森)后,进入丹麦广播公司(dr)并开始拍摄迷你剧,如《医院风云》(rigeti,1994年)及其续作《医院风云2》(1997)。该剧以哥本哈根大学医院里的行为怪异的医生为主角,融合了恐怖和喜剧元素,高度的娱乐性是提尔的一大突破。它也呈现出一些视觉试验风格,如手持摄影、颗粒感明显的画面和对传统电影叙事成规的刻意背离,这都是典型的道格玛电影概念元素。然而,他的下一部电影《破浪》(1996)则是矛盾尖锐的情节剧电影,杂糅了性堕落与宗教信仰元素,视觉上以一种原始的手持摄影风格进行讲述,遂又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破浪》剧照
photo:rolfkonow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03
新浪潮:1990年代的承继
90年代中期,丹麦电影出现了一场由年轻人掀起的艺术变革,一批年轻导演推出了各自处女作。除奥勒·博内代尔的《夜巡》(1994年)外,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windingrefn)的处女作《毒贩子》(pusher,1996年)以暴力元素引人注目,第二部长片的《血流不止》(bleeder,1999年)也讲述了一个塔伦蒂诺式的哥本哈根底层人的故事。罗蒂·斯文森(lottesvendsen)的《皇家布鲁斯》(royalblues,1997)透着对社会的温和讽刺,她的长故事片处女作是《随鱼而逝》(bornholmsstemme,1999);乔纳斯·埃尔默(jonaselmer)执导了半即兴表演的影片《我们逃跑吧》(let'slost,1997);奥勒·克里斯蒂安·梅森的短故事片《希南的婚礼》(sinansbryllup,1997年)则集中关注土耳其移民的生活,两年后他推出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披萨大王》。浓郁的人文关怀是托马斯·温特伯格的典型风格,在其剧情长片《最伟大的英雄》(destørstehelte,1996)问世前,他就凭两部短片崭露头角:由其御用编剧博·汉森(bohr.hansen)撰写的《最后的道别》(sidsteomgang,1993,温特伯格的丹麦电影学院毕业作品)和《倒着走的男孩》(drengendergikbaglæns,1994)。一批新演员也声名渐显,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参演了海外电影。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新的突破令丹麦电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与一个重要机构——novellefilm(原名dansknovellefilm)息息相关。1994至2002年间,该机构培育了一大批年轻导演,包括罗蒂·斯文森的《皇家布鲁斯》、乔纳斯·埃尔默的《我们逃跑吧》、亨里克·鲁本·根茨(henrikrubengenz)获得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提名的《兄弟,我的兄弟》(brorminbror,1998)。2003年,鼓励青年才俊拍片的工作移交给了talentudvikling(后演变为以“丹麦新银幕”为名的电影优才计划)。
04
道格玛95电影与“贞洁誓言”
这一时期,真正对丹麦电影产生影响的是“dogme95”运动。1995年3月20日[1],拉斯·冯·提尔与托马斯·温斯特伯格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纪念的活动上,发表了他们撰写的电影革新宣言,该宣言猛烈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内容肤浅、崇尚技术主义、商业气息浓重的电影——以好莱坞为典型——的电影风格。他们针锋相对地倡导的一种诚恳而纯粹的电影制作模式,并在“贞洁誓言”十诫(vowofchastity'stencommandments)中具体阐述。其中包括:实景拍摄,不增加人为道具;同期拍摄画面并录音(音乐必须有声源);手持摄影,不使用特殊的人工照明技巧;放弃所有可视化的剪辑形式。
早期的道格玛电影多出自“道格玛四友”(dogmebrothers)之手。温斯特伯格的《家宴》(festen,1998年)是首部道格玛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家庭秘密和谎言的故事,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影片的摄影是安东尼·多德·曼特尔,故事改编自一部与蒙斯·卢克福合作的广播剧)。实验风格最强的当属冯·提尔的《白痴》(idioterne,1998年,道格玛2号),影片讲述了一群人寻找其“内在的白痴”的故事。第三部道格玛电影是索伦·克拉·雅各布森的《敏郎悲歌》(mifunessidstesang,1999),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功成名就的生意人回到乡下老家的经历,为家庭伦理题材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道格玛4号电影,是克里斯蒂安•莱文(kristianlevring)的英语对白影片《沙漠中的李尔王》(2000年),讲述了一群受困于非洲沙漠中的旅行者的故事,影片有强烈的寓言色彩。
贾斯柏·亚吉尔在《净化》(delutrede,2002年)中对道格玛四友的创作理念进行了纪录。这四位导演曾在两年前联合拍摄了风格诡谲的电视片《抢劫日》(d-dag),在2000年元旦这天,电视台在四个频道并机播放了导演们拍摄的同时发生的四则抢劫银行的故事。
随着几部道格玛电影赢得了国际奖项,该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丹麦电影也受到了国际电影界的广泛关注。运动的影响持续到新千年:罗勒·莎菲(lonescherfig)的《意大利语初级课程》(2000,道格玛12号作品),奥克·桑德格伦(åkesandgren)的《真正的人》(etrigtigtmenneske,2001,道格玛18号作品),奥勒·克里斯蒂安·梅森(olechristianmadsen)的《基拉的理智:一个爱情故事》(enkærlighedshistorie,2001,道格玛21号作品),苏姗妮·比耶尔(susannebier)的《窗外有情天》(elskerdigforevigt,2002,道格玛28号作品),娜塔莎·雅西(natashaarthy)的《婚礼》(setilvenstre,dererensvensker,2003)以及道格玛电影的晚期作品,安妮特·欧森(annettek.olesen)的《罪行》(forbrydelser,2004)。
罗勒·莎菲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由拉斯·冯·提尔和制片人彼得·阿尔贝克·延森(peteraalbækjensen)和nimbusfilm出资创办的zentropa电影公司成立于1993年,温斯特伯格是该公司的核心领导。该公司联合了几家较小的电影公司,最终于1999年将设备和办公地点迁至位于哥本哈根西南郊区的电影城,此前这里是一座废弃兵营。
04
系列片制作:丹麦电视电影的新走向
90年代中期,丹麦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视电影的新突破,一系列成功的电视连续剧取得了显著成绩。一部分影片更独特、更有艺术雄心,例如拉斯·冯·提尔的创新之作《医院风云》(1994-1997年,每部4集,共8集)和奥勒·博内代尔(olebornedal)的《夏洛和夏洛特》(charlotogcharlotte,1996年,4集)。同时,更重要的现象是丹麦广播公司(dr)舍弃了游戏类节目和电视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们曾是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形式,而如今,电视台更专注电视迷你剧的制播。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实力最强的编剧是“索斯博(thorsboe)兄弟”——斯蒂格(stigthorsboe)和彼得(peterthorsboe),牛刀小试之后(《村庄》与恐怖剧集《盲》),他们创作了引领潮流的电视剧《出租车》(taxa,1997-1999,56集),赋予丹麦电视连续剧以美式剧作法则和行之有效的电影形式。
05
为艺术家造像:1990年代的传记纪录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的主流趋势是拍摄艺术家传记。艺术家传记片有:安妮·维尔薇的《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kierkegaard,1994);托马斯·吉斯拉松(tómasgislason)拍摄的《约尔根·莱斯传》(frahåndentilhjertet,1994);克里斯蒂安·布莱德·汤姆森的《卡琳·布里克森:讲故事的人》(1995);托本·斯克约特·延森(torbenskjødtjensen)的《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我的作品》(carlth.dreyer–minmetier,1995);贾斯柏·亚吉尔(jesperjargil)的《柏·柯克比:冬日景象》(perkirkeby–vinterbillede,1996);伊特·雷克斯(jytterex)的《英格·克里斯滕森:知了存在》(ingerchristensen-cikadernefindes,1998)[译注2];以及约尔根·莱斯的《诗人索伦·尤里克·汤姆森》(jegerlevende-sørenulrikthomsen,digter,1999)本片是一首电影诗也是一部诗电影。
《诗人索伦·尤里克·汤姆森》剧照
(截图自丹麦电影学会会刊网站)
也有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纪录片:约尔根·莱斯的《海地:未定名》(haiti.udentitel,1996)展现了这个加勒比海国家的风貌,乔恩·邦·卡尔森在南美洲拍摄的《孤独成瘾》(1999)探讨了种族问题,雅各布·图森的《纽约地下铁》(undernewyork,1996)讲述了在大都市地铁附近生活的人们的日常命运。有些纪录片描绘了更微妙的世界:克劳斯·杰德森(klauskjeldsen)的儿童纪录片《片刻》(etøjeblik,1999),丹·塞尔(dansäll)的《洛兰岛人》(homolalandiense,1998)拍摄了洛兰岛的优美风光和岛上居民的生活,安雅·达尔霍夫(anjadalhoff)的《布隆德比巴比伦》(1996),纪录了位于哥本哈根西南、多民族聚居的布隆德比(brøndby)市的生活。
政治纪录片深受电视的影响。尼尔斯·维斯特(nilsvest)的《自由城》(christiania,duharmithjerte,1991),展现了乌托邦社会——克里斯钦(christiania)的社区生活。亚历克斯·弗兰克·拉尔森(alexfranklarsen)的《血缘关系》(blodetsbånd,1990年)对丹麦政治丑闻“泰米尔事件”[译注3]真相的披露,导致1993年保守党政府垮台。对争议话题和新闻事件进行调查的纪录片,还有斯蒂恩·巴斯加(steenbaadsgaard)和约尔根·弗林德·佩德森的《谋杀罪》(dømtformord,1990年),它最终使嫌犯获释。
06
1997年新电影法
随着1997年新电影法的颁布,丹麦电影学会也进行了重组(1998-2007年,亨宁·卡姆尔担任领导,其继任者为亨里克·博·尼尔森),国家电影委员会(sfc,即国家电影中心)和丹麦电影博物馆不再是独立机构,两者的职能被统一划归在学会的电影所职权范围,地址位于哥本哈根gothersgade街。电影审查制度则完全废除,因此7岁以上的儿童在成人的陪同下,可以观看所有分级的电影。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是儿童与青少年媒体委员会的成立,它并制定了电影(以及游戏)的年龄分级标准。
【译注】
[1].此处系作者笔误。1995年3月13日,两人在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会议“电影的第二个百年”(lecinémaverssondeuxièmesiècle)上宣读了他们“用45分钟写完”的宣言,由此开启了道格玛团体的创作之路。道格玛共同体一共拍摄了30余部影片,并创建了官方网站(2008年关闭)。
[2].1935-2009,丹麦著名女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英格被誉为她所在时代最具实验性的诗人。代表作为《字母表》,本纪录片片名灵感即来自本诗。另有《草》、《四月的信》、《蝴蝶谷》等。
[3].反映斯里兰卡数百个家庭无法与其在丹麦的亲人重聚的调查式纪录片。“tamilcase”是指时任丹麦国防部长的erikninn-hansen曾下令阻止斯里兰卡内战难民与其家属重聚的事件。
丹麦电影史第十节(2000-2009):
新世纪以来的丹麦电影
进入千禧年之后,受欢迎的影片类型有:续集电影、爱情喜剧和“硬汉动作片”。主流电影尝试建立经典类型并描述当代丹麦各阶级生活状况。dfi推行的优才计划——“丹麦新银幕”旨在促进电影语言形式的革新和叙事的开拓。最引人注目的类型片是纪录片,一种新的纪录风格在新千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01
机构沿革与主要类型:
丹麦电影学会不仅是当代丹麦电影的核心力量,同时也对电视业(丹麦广播公司和丹麦电视2台)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以降,已形成如下惯例:政府每隔4年制定一项电影规划方案,为下一阶段丹麦电影的发展绘制经济方面的蓝图。
由首席执行官亨里克·博·尼尔森(henrikbonielsen,自2007年起担任领导职务)领导的电影学会,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领域:1.制片与发展规划部门,主要负责故事片、短片、纪录片生产,并扶持丹麦新银幕计划;2.观众和影院系统,致力于推动丹麦电影的宣传和对外营销,以及各类观众服务;3.博物馆与电影资料馆事务,这两个机构收藏电影器械、影片资料库和电影档案如海报、剧照等,同时也从事影片修复、电影文物的贮藏保护等工作。
当代丹麦故事片可以分为三大类:流行电影、主流电影和艺术电影。当然会有一些影片会糅合上述类型,但一般而言,影片生产大致可分为流行电影(主要靠“60/40计划”提供资助)、主流电影(由顾问计划提供支持),而艺术电影则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创新较多的影片(资金来源主要是顾问计划或丹麦新银幕计划)。